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免费炒股配资,会忍不住从先贤圣人身上寻求心灵慰藉或解决办法。
尤其是国学经典古籍,数量之多,内涵之丰富,当真是一座大宝库。
但是,许多人阅读经典,喜欢以搞学术、作阅读理解的方式来阅读。
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”“那个词作何解释?”“其中有什么深意?”
……
喜欢寻章追句,字字推敲,这不是一个好的阅读经典的习惯。
如果是做研究学问,这么读没问题。
但要想利益生活,改变运势,非但效果奇差,反而会障碍了我们对经典养分的汲取。
只能收获到一堆无法契心的死知识。
所以,想让经典帮助我们,最好的阅读方法:忍受着不懂,一路看下去。
展开剩余82%经典古籍,不同于现代一般图书,经典中的一字一句,包含广大内涵,无穷奥妙。
它不是靠“理解”的,而是靠“感应”的。
王德峰教授曾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你看《金刚经》等经典,从来没有一次流过泪,那你有很大问题。”
流泪,便是感应的表达。
你的灵魂到达某一刻,忽然升华,与经典中的内涵发生共振,在潜意识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改变。
这才是阅读经典应当期待的效果。
而不是追寻字面意思的理解。
当你阅读到某一句某一段,感觉一头雾水,你丝毫不用担心。
你头脑不懂,但你的心灵会通达。
坚持这种不懂的感觉,硬着头皮读下去,不要停留卡顿。
阅读的过程,就是将你的频率,慢慢调整得和经典的内涵达到一致。
然后读着读着,你会神奇的发现,某句话自己从来没学过,也说不出来什么意思,但自己居然能懂,大彻大悟!
感应了之后,你会越读越欢喜,对生活的利益程度就越大。
心理学上讲,一个人想获得真正的改变,有且只有一个前提:身心合一。
知识是死的,学进去只能躺在脑子里,非但不会身心合一,死知识多了,还会加速身心分裂,越想改变越难。
只有情感感应,才能促使身心合一,引发彻底的改变。
你需要克服与生俱来的“求知欲”,允许自己糊涂一点,越糊涂,越能获得情感感应。
这个过程,也是放下意识,让潜意识做主的过程,也是放下傲慢自大的过程。
无论从任何方面,对自身成长都大有裨益。
孔子曾这么评价《诗经》: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。”
《诗经》里的内容,全都是挚热真诚的情感,没有半点虚假,全是情感,没有思维。
但换做现代人看《诗经》,多半是一个头两个大,全是佶屈聱牙的文言文,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情感,也不明白“思无邪”在哪。
只因太拘泥于“看懂”,障碍住了我们的潜意识,感应自然无从谈起。
可如果真的能放下执着,忍受似懂非懂,克制求知欲,快速阅读古籍,又是另一片天地。
因为是中文,虽说看不懂,可有一些字句总归能半解其意。
零碎拼合,大概能了然意思。
看一不知道,看二不知道,但一二连起来,豁然开朗,这种事很常见。
对于经典古籍而言,我们无需全然看懂,领会实质,感应内涵,才是有用的做法。
于是你会发现,任由不懂,坚持看下去,你会有如神助,效用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生发。
家里进来一个客人,脑中忽然飘入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
生活忽遇变故,跌入低谷,你会想到:“反者,道之动也;弱者,道之用也。”
当你困惑于一个问题,难以脱身,又会浮现一句话:“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电亦如露,当作如是观。”
……
这些片段话语,会藏在你的潜意识里,需要的时候,会迸发出来,带你突破难关,扭转运势。
可是,千万别深究:“具体到底是什么意思,我要明确。”
不要明确,难得糊涂,潜意识才会帮忙,智慧才能发酵。
太过清晰,弄太明白,便不会在你有需要的时候,飘入你的脑海中了。
利益生活,扭转运势,便无从谈起。
经典古籍,不是用来“学”的,而是用来“感应”的。
只有这样,才能汲取养分,为我所用。
有一些人免费炒股配资,一直都是这么做的,所以,能这样做的人,当真很厉害。
发布于:广东省浩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